東華中文四   49101051   林郁馨   95.06.

報導文學創作

身體力行的環保實踐者-廖順魁組長

 

§ 單車與夾子的完美組合-動機與持續力

送女兒去上學後,心中的牽掛才得以放下,接下來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了,雖然有點短暫,但總還能做些什麼事,東華腹地這麼寬廣,不如來騎單車逛逛校園,好好欣賞這裡的景色,也順便運動一下。在沿途中,一直保持著愉快的心情,早晨的東華是清新而的有朝氣的,但有些東西好像跟這環境不太搭-人為的垃圾,這些沒有點綴效果,反而破壞了整體的美感,「如果能在同學、老師跟同事上班上課之前,把校園主要幾條道路比較看得到的垃圾稍微撿一下,或許會好一點。」

單純的因為這個想法而開始付諸行動,為了讓過程進行得更順利,透過長夾可以更方便夾除較大的垃圾,透過停下來、彎腰、夾等動作,凡經過必剩下乾淨。人的習慣一旦養成之後,不去做反而會覺得怪怪的,六年來這樣的舉動不曾間斷,女兒早已畢業,不需要再天天接送,但每到了這個時間,就自然而然地跳上單車,啟動這一天的開關,儘管下再大的雨,再冷、再熱的天,也阻擋不了廖組長”Just do it!”的決心,當撿完垃圾,從行政大樓前的椰林大道坡一溜而下時,迎風拂著滿是汗水的臉,就有股「今天在學校的第一件事終於完成了」的踏實感,心是充實而快樂的。

   廖組長的單車行進路線大概是以學校十六個垃圾回收桶放置的據點為主,為比較主要的幾條道路,這些地方的周圍較容易看到髒亂,有時候可能不是刻意製造的,或許是同學垃圾沒有丟準,有些則是被流浪狗咬出來的,因此在經過這些地方時,會多留意片刻,把一些紙屑撿起來並稍微做個分類。對廖組長來說,這只是舉手之勞,同學或許比較沒有這種習慣,才會覺得這樣做很特別,如果能把它養成一種習慣,可能東華將來會出現「人手一夾」也說不定。

 

§ 校園環境議題的關注

-垃圾分類與回收

   最近學校一直在提倡「垃圾分類」,組長認為這跟學校有沒有提供配合的硬體、方便的分類器具以及擺放的位置是否合宜都有所關聯,大學生比較不像中小學那樣,被要求重視生活秩序的維持,更不可能用強制的方式要大家去做分類的動作,很多時候,「方便」是最有效的辦法,怎樣讓學生覺得不會造成太大麻煩而願意去做,才是廖組長一直想去推動的。

  在這麼多垃圾收集桶的據集點當中,以大學部的宿舍區較為凌亂,其實這跟同學的主動程度與否有關,在學校丟垃圾不會一個個被檢查,很多時後是自由心證,有沒有做好分類工作自己是最清楚的。以一般的紙類、塑膠類回收來說,大致上做得還不錯,比較有問題的應該是廚餘跟餐盒部分。民文系沈千婷同學說:「如果買回來的餐點有吃完的話,餐盒會特地用洗碗精洗一洗再拿去回收,有時候東西吃不完,會比較懶得再把廚餘分開來裝,就直接丟到一般垃圾中。」經濟系鍾玟同學聽到這些問題,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資源回收是會做,但是沒有做得很好。我常常自己煮東西來吃,有些像蛋殼、菜根之類的,要另外弄個袋子裝有點麻煩,而且那些東西都是一次一點點,要分好幾次去丟蠻費工夫的,有時候就直接就把它們包一包,比照一般圾圾處理。」相較於研究生宿舍區,積極程度似乎真有些差距。畢業一年半的校友高嘉鴻熱心的訴說當年在校的情況:「以前住在擷雲莊,客廳有放置回收箱,所以做好分類不是個大問題,大概以六個人為一個單位,以輪流或自動自發的方式,垃圾滿了再拿到外面的回收桶倒掉,有些寶特瓶還可以拿去賣,對經濟狀況不好的同學來說,算是一種微薄的收入。比較麻煩的是廚餘部份,當時還沒有回收廚餘的措施,同學必須自己把東西處理掉,如果少量的話就沖到馬桶裡(他強調這不是個好的示範),份量太多的話則拿給狗狗吃。」

現在到處都設置了廚餘桶,情況理當改善才對,然而問題的癥結或許就如廖組長所說的:「方便與否」,把廚餘另外分裝再拿到外頭,對於學生來說可能是有點麻煩、瑣碎的事,或許跟懶散的態度也有關,習慣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突然要按規定來,很多人都會感到不適應,紛紛大展自己的應對之道。這些問題,除了學校傷腦筋之外,學生其實也可以去思考,要採用怎樣的方式才不會讓自己有藉口偷懶,或許能激發更多創意及更好的辦法,進而共同去解決這些難題。

 

 -流浪狗問題

  東華大學是狗狗的天堂,有寬敞的大草皮讓牠們自由奔跑,而悠閒的生活步調讓牠們樂於跟大家作伴,對人類沒有什麼攻擊性,不像在都市狹窄的空間裡,把人變得緊張兮兮的,連流浪狗都不願意在其身邊多待一秒。東華的狗狗蠻有規矩的,看到同學拿著吃的東西不會立刻撲上去,頂多在旁邊用無辜的眼神看著你,讓你感到於心不忍、受到良心的譴責時,自動地把食物拿出來跟牠們分享,這就是牠們一貫的行事作風。高進老師就說過:「學校裡的狗有種不一樣的氣質。志學街上的狗感覺就比較像流氓,有攻擊性;東華的狗感覺比較天真、淳樸,能跟人和平共處。」或許牠們是比較瞭解人性吧!

    談到這個問題,廖組長不禁感嘆台灣跟國外對待動物的差別,在國外(應該指美加地區),動物是被當作家人來看待的,養了就要好好照顧牠,不能隨意拋棄的,台灣飼養寵物的人很多都抱持著「養養看」的態度,有些可能不是那麼喜歡狗,因為養狗風潮的帶動而跟著趕流行,缺乏一定的愛心跟耐心,當狗狗生病了或新鮮感沒了就隨意丟棄,導致這麼多流浪狗的問題。其實流浪狗的聚集跟「食物」的來源有關,如果有垃圾或有人定期在餵養,則牠們會願意在那個地方定居下來,東華提供了這樣的環境,所以到處都看得到狗狗們的身影,在污水處理廠附近也會用回收的廚餘來餵養幾隻流浪狗,學校也有一些微薄的飼料費,固定餵養兩到三隻狗狗。

    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有人很喜歡這些流浪狗,有些人則覺得生活被打擾到了,民文系的許玓維同學就常會拿東西餵這些流浪狗,她跟其中一隻黑色、體型健壯的”Tina”感情特別好,有時候走到哪牠就跟到哪,很像她的貼身保鏢。有一次在志學街上買完晚餐遇到Tina,牠就直接跳上機車,很理所當然的坐在前面,讓她當場傻眼了。她有幾個朋友也很照顧Tina,還自動掏腰包送Tina去結紮,當做自己的寵物在照顧。有些住宿生則表示,雖然不討厭狗,但不太希望在宿舍裡面看到牠們,有時候狗狗會跑到交誼廳的沙發上坐著,感覺太過over了,也讓人不太敢再坐那些地方。另外,有些學生會在宿舍區附近定點餵食,某些公共區域因此會被弄得很髒亂,沒有處理好的話還會有異味產生;有些皮膚病的狗狗,也會讓人擔心是否會導致傳染,衛生問題堪慮。

中文系魏希文同學有一次餵Tina吃東西,也深深地覺得:「大黑實在是太乖了!」(大黑是她對牠的稱呼)一般的流浪狗,看到人家要拿食物給牠吃,會十分興奮的靠近,有時候東西還沒放好,牠就會開始舔人的手,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蠻反感的;但大黑不是,牠既不吵也不鬧,乖乖的坐在一旁看著你,直到你把東西放好了,人也走開了,牠才慢慢地往食物靠近,而且不挑食,相較於幾隻比較高姿態的狗,大黑真的很讓人疼惜。狗狗對一般人來說是可愛、沒有攻擊性的,但對於一些視障朋友而言,可能是一種生活上的擔憂。校友邱堃圖就曾說:「當天色比較昏暗時,我其實看得不是很清楚,有時候連狗狗在前面都不知道,有一次就因為不小心踩到牠而被狠狠地咬了一口,還是會覺得這些流浪狗蠻危險的。」歷史系王子瑜同學也說出自己的感想:「其實我不討厭狗,像有些導盲犬對人類的幫助就很大,如果能有一隻自己專屬的狗狗我也會很高興,但平常在路上畢竟沒辦法掌握狗狗的位置,難免會害怕跟牠們靠得太近,除非旁邊有同學在,才會比較安心一點。」可見「可愛」的定義人人不同,有時候也必須考量到在不同的條件下,所面對到的狀況。

    廖組長提到在慈濟大學、海星中學等學校,對待流浪狗的方式都是很人性化的,慈濟大學還曾經請專家來演講,談論有關流浪狗的問題,讓學生有懂得對各種生命的尊重。海星中學這方面做得很好,學校裡有很多修女,她們願意付出金錢跟時間去照顧這些流浪狗,會定期幫狗狗洗澡、打針,上課的時候狗狗也會跟著一起聽課,「會愛護動物的人,絕對會去愛人,不會隨便使用暴力的」,廖組長這麼相信著。

 

§ 工作經歷

  - 從台電、榮工處到東華

    之所以會到東華大學任職,是在因緣際會之下促成的,之前的環保組組長跟他曾經當過同事,因為想退休了要找人替代這個職缺,就看中了經歷豐富的他。在此之前,廖組長曾在台電工作過,這是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雖然被分派到花蓮來有點不知所措,但還是硬著頭皮扛了下來,所擔任的是土木工程師,在銅門作木瓜溪的水力發電工程,做了六年多後,被調派到太魯閣,作立霧溪的水力發電,但工程建設與太魯閣國家公園形成兩種不同聲浪,一邊主建設,一邊重環保,因為這樣的爭持,使得工程在完成一部分而停滯下來,在台電的工作也在此告個段落。後來因為榮民工程處缺人手,便透過考試就進到榮工處工作,當時正在進行佳山機場的工程,是花蓮也是台灣第一個地下機場,之前做水力發電是需要做隧道的,而佳山機場的隧道工程也需要這方面的人才,故順利的擔任了土木工程師。這兩份工作的性質很有大的不同,在前者是屬於出錢單位,會找一個承包商,自己負責監督工程部分;後者則是直接負責工程,很多事情必須親自去做,面臨的挑戰也比較大。

輾轉過了幾年之後,到了雪山隧道去做工程,接下了這困難度極高的任務。「做隧道是非常講究技術性的,而且既艱難又危險,很多新人都不願意去觸碰,只剩下一堆老員工,在台灣的工程裡,大多都是榮工處那批人在做。」在雪山隧道工程中,擔任了鑽灌隊的隊長,在台灣這種破碎、不均質的地質中要完成隧道工程是相當不容易的,在隧道中隨時有可能遇到落石、坍塌、湧水及污煙髒氣,在裡頭工作所承受風險和心理壓力都十分巨大,並常常要擔心鑽探隧道時發生的各種狀況,如鑽桿斷了、機器突然故障、人員受傷等,抗壓性必須要很高才行,但能夠參與這項艱辛的工程,讓他感到與有榮焉,跟工作夥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

    之後透過朋友的引薦,來到東華大學擔任環保組組長,跟之前的工作相比,壓力是沒這麼大,除了校園環境保護之外,其他面對的大部分是「人的問題」,很多事情必須透過跟各處室的溝通協調,才能讓某些方案順利推動,有時候甚至很難達成共識。接掌這個職務,難免會擔心自己無法勝任,為了學到更多東西,曾跑去旁聽許世璋老師的「環境教育」跟「環境解說」,也上過吳海音老師有關生態方面的課,有時候課程設計是做戶外教學,他都盡量參與活動,像爬合歡山、到梨山作環境探索、聽各種演講等,多讓自己充電,保持不斷學習的態度。現在在學校服務,是抱著一種回饋的態度,期望能多為這個環境盡一份心力。

 

§ 對東華人的看法與期許

    東華的學生在廖組長看來,仍是有些使命感的,以之前運修系同學在木瓜溪橋的車禍事件來說,學生在得到消息後,到花蓮縣議會面前靜坐抗議,以理性訴求去爭取雙線道的路權(中間還經過各方的協調、幫忙)。還有那次的反併校事件,學生們在行政大樓一樓聚集,以具體的行動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學校聽到他們的聲音,年輕人就應該要這樣,把所需的訴求用理性的方式去表達,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這兩次的行為能夠透過群體的力量去影響政策,他深深的引以為傲。

    比起西部許多大學,東華的學生算是較樸實、自然的,不會濃妝豔抹,感覺比較有學生的樣子,但有些時候,給人的感覺會比較冷漠,像碰到面不打聲招呼,組長希望校園能建立一種禮儀文化,在國外,大家碰了面都會說聲”hello”,感覺很親切,在台灣,似乎都比較冷漠,可能是大家顧慮太多,會怕丟臉或覺得不好意思,其實只要養成習慣之後就不會覺得尷尬了,這也是組長一直推廣的「互相道早安」,而且光說「早」還不夠,要說:「早安!」除此之外,他對東華的學生也有些期許,像養成平時運動的習慣,學生時代如果能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將來出了社會後,工作持續力會比較高。還有,應該多聽一些演講,讓自己像海綿一樣,多吸收、多涉獵,有些東西可能跟自己的所學是截然不同的領域,但不要害怕接觸新事物,學習是「Never too late 」或許這些東西沒辦法在專門領域上提供什麼直接的幫助,但可能刺激你其他的想法,多聽聽別人用生命經驗濃縮出來的精華部分,抱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才會有更大的進步空間。另外,東華學生對社團的參與度普遍不夠,較缺乏熱情和向心力,其實像一些領導統御、帶人的能力都可以透過社團來學習,在學生時代可以多爭取當幹部的機會,如社長、副社,讓自己多跟人接觸、多磨練膽量,將來出了社會以後可能就沒這麼多機會跟時間讓你慢慢摸索了,趁這個時候多學一點,對自己是有所幫助的。

 

§ 對環境抱持的理念

    「尊重生命,關懷自然」是廖組長一直以來不變的想法,其實把人的需求降低一點就是對這環境最好的回饋。偶爾在晨間看到組長戴著帽子,面帶著親切的笑容,騎在單車上,做這永遠不嫌累的夾垃圾動作時,我知道,這就是他實行環保理念最直接的證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ao Michael 的頭像
    Liao Michael

    Liao Michael的部落格

    Liao Micha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