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蘭桃源谷一日遊                            101/3/3   雨後陰

一個多月的寒假很快即結束,緊接著又是忙碌的開學及在學校舉辦的全縣植樹節活動。回想寒假期間除放假第一天清晨到三棧布拉旦步道健行,進行半程的黃金峽谷溯溪外,並無其他休閒的活動。因春節返鄉環島一圈,雖也到清境農場、青草湖、南方澳…等沿途景點參訪,但大部分都是蜻蜓點水般的探親、訪友、開車行程。故開學後請同事安排一些活絡筋骨的活動。筆者曾待過宜蘭雪山隧道工程四年,但因工作繁重及離鄉背井,一休假即返花陪家人,很少留下來尋幽訪勝,僅有利用夏季晚餐後之散步時間在工地附近走走。記得久仰草嶺古道盛名,曾利用傍晚前去探訪,因路況不熟及天候關係,嘗試了三次才告完成,但對同一入口的桃源谷步道卻留下深刻的印象…故此次同事提議本行程,筆者即舉雙手贊成加入。

桃源谷是雪山山脈的尾稜,為一片由東南向西北側緩降的山坡草坪,昔日為附近內寮、下坪地區農閒牧牛的地方,又稱為「大牛埔」。由於綠坡綺麗、景色秀緻,在稜線上又可眺望東北角周邊景點,故頗受登山健行遊客的青睞。目前桃源谷有四條進出的路線分述如下:

一.內寮線:原由貢寮區蕭家莊登山口出發,僅1公里步道即到達,目前此步道已闢為產業道路,但停車場小,容易塞車。

二.石觀音線:由濱海公路蕃薯寮站經石觀音寺到桃源谷全長3.5公里,路短坡陡。

三.大溪線:由大溪火車站濱海公路125.5K經大溪河濱公園至桃源谷全長5公里,途經蕃薯寮山,前半段為石階梯,相當陡峭。

四.草嶺線:由草嶺古道埡口至桃源谷全長4.5公里,途經草嶺山、灣坑頭山為稜線步道,視野最佳,可一邊看海一邊欣賞山谷、草原。

其中內寮線與大溪線串聯成一條南北路線與草嶺古道大致平行。而草嶺線為東西走向,將前兩者連接而成H型步道,登山者可依體力、交通及時間各取所需。

    當天清晨搭六點多火車到宜蘭,再改搭區間車到大里才九點。因下雨關係我們成員由6人減為4人。一出大里火車站穿上輕便雨衣朝登山口仙公廟出發。廟旁即是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遊客中心,亦有飲料、食物販售,帶些資料後即爬坡上路開始今天的行程。此部分為草嶺古道的進出口路段,已有道路通達最高點的埡口。草嶺古道為東北角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人文山徑,是19世紀清朝時期台灣北部與東部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淡蘭古道的一部份。秋冬時節,埡口處的風及滿山遍野的芒花,最有古道之旅的風霜情懷。散佈在古道的人文遺跡,如「客棧遺址」、「虎字碑」及「雄鎮蠻煙」摩碣、「跌死馬橋」…均會叫人勾起懷古之情。

雨絲飄飄,穿雨衣登山卻是裡外都濕,這樣的濕熱實在難受,故很快大家都脫掉雨衣,撐傘較為舒服。之字型道路蜿蜒而上,在廻頭彎處均保留有古道的路徑,古道均已舖設石階,雖為捷徑但較濕滑,何者為佳,任君取捨。很快到達林務局59年為伐木興建的管護所(EL.180m) ,此處有公廁及飲料販售機。不久即通過盧宅「客棧遺址」(EL.250m),雖僅遺留地基、矮牆,但已是足以讓人想像當時的繁榮盛況。繼續上坡10:30到達古道最高點埡口平台(EL.335m)。此段路長2.8km上升約300m,因氣候涼快,走來滿輕鬆舒適的,約花費1小時。埡口平台為草嶺古道與桃源谷步道草嶺線的交會點,新北市與宜蘭縣的界址,為界址稜線的鞍部,又為古道最高點。居高臨下,平時可眺望東南側的宜蘭海岸、龜山島及北側的古道山谷風光。今天雲霧大,白茫茫一片,山海在虛無縹緲間,另有一番詩意。旁邊一百公尺即是鼎鼎大名的「虎字碑」摩碣三級古蹟。石碑上款落有「同治6年冬」,下款為「鎮臺使者劉明燈」。相傳當時劉明燈出巡噶瑪蘭,路經此處被強風所阻,故取周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事睹」之意,就地揮毫題下「虎」字勒碑鎮風。同治6年為西元1867年,距今將近150年,由此彌足珍貴的歷史古蹟,可窺見先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拓荒精神。以草書所勒的「虎」字碑,字跡龍飛鳳舞,深得民眾的喜愛而拓碑者眾,官方擔心損壞古蹟已公告禁止,但亦在大里登山口遊客中心設有複製品供大家拓印。解說牌上稱此處植物為白背芒,有些疑惑。據了解台灣山地有高山芒,台灣芒及白背芒三種,白背芒僅生長於大屯山之火山地形中,能承受含硫化物的地熱噴氣為其特色,此處為雪山山脈的變質岩層,是否有白背芒的分佈,似宜再確認。受單面山的影響,草嶺古道呈北緩南陡的走勢,故遊客大部分由北向南從貢寮、福隆上山較為輕鬆好走。路旁指標顯示往大里2.8km,往福隆車站6.9km,故草嶺古道全程約10km,非常適合一日行之郊遊路線,但出入口不同,搭乘火車應是較佳的選擇。

繼續往桃源谷出發,沿著縣界稜線一路攀升,逐漸出現大片草原,雲霧中雖然視野不大,但已能感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正在納悶為何僅有草原而無喬木之類的樹林,原來此處東北季風強勁,樹木不易長高,故有「風壓林」的特殊景觀。又為牛群放牧區,原有樹林逐漸被啃食破壞,僅遺留部分有刺植物,如林投之類的小樹。

    一路爬坡,雖然均為石階但亦頗耗費體力,故於12點到達1K處的涼亭時已飢腸轆轆,大家即分享各自帶來的午餐及水果。此處海拔已有555m,因氣候潮濕竟在涼亭石桌上發現一隻伸長身子的螞蝗,也在找尋牠的午餐,妙哉!午餐後大家元氣大增,加快腳步,經過草嶺山(EL.572m)亦未作停留,於1點到達此行最高點灣坑頭山(EL.616m),有二等三角點一顆(編號NO.1181,為小百岳之一),健行兼登山,真是額外驚喜值回票價。

三角點為土地利用、規劃、測量的最基本要素。日據時代,日本政府為建設台灣花了36年在全台設置二千多個三角點,以埔里虎子山為座標原點,往四周距離45公里所構成的三角點網設一等三角點,距離8公里及4公里分別設置二等與三等三角點。三角點就是繪製地形圖的「三角測量基點」,經三角測量測得各三角點方位角與點之間的平面直線距離後計算座標,即可決定該點平面位置。另以基隆平均海水面高度為零公尺起算,經水準測量方式逐步可測得三角點之高程。以這些三角點之座標、高程為基準,即可引申量測附近任何點之座標、高程,這是土地規劃、分割的首要資料。三種等級之三角點正方形石柱大小各為171513公分,高各為796055公分,下方地裡面還有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盤石基座支撐,以免三角點沈陷或偏移影響量測精準度。三角點頂面正中央有一大「十」字樣,以顯示其正中心點,即測量儀器架設之基準點。「十」字並分別指向東西南北四方。側面刻有三角點等級者為南方,北面為三角點的編號。三角點大部分位於山上,容易受日晒雨淋、冰雪風霜侵蝕之破壞,故1896年日人統一使用日本小豆島的堅硬花崗岩(台灣本島沒有此岩石),以對付大自然風化侵蝕。花崗岩三角點又重又硬,每個重達六十公斤,當時的測量人員跋山涉水,翻山越嶺以人力揹上山頂再開挖埋設,實在非常辛苦叫人佩服。歷經一百多年來,部份三角點已整個露出地面,或損壞,或偏移,甚至遺失,已失去了其精準度。因人力、經費問題,內政部自民國69年全面重測後,即未再大規模的三角點檢測。目前很多三角點四周舖上白色膠布,就是以航空測量取代過去的人力測量。另部份三角點旁亦設有衛星控制點,即利用天空中的衛星定位(GPS),以量測控制點之位移。例如九二一後,地震震央附近土地變位相當大,很多三角點均須重新檢測計算其座標與高程。(東華大學校園內即有一處衛星控制點)

 灣坑頭山為此行最高點,再來即一路下坡。都是大塊石階路,又穿著硬底的登山鞋,實在不很好走,且石階長年潮濕奇滑無比,不小心滑了兩跤,才體會〝上山不易下山難〞之情境,此種步道應以軟底運動鞋較為合適。步道兩旁處處牛隻足跡,且相當泥濘,對步道將會有傷害。經過幾道矮樹籬為隔離牛隻之用,步道穿越處均以小石柱阻隔,解說牌上特別稱之為〝牛擋石〞,亦有〝風擋石〞之功能,其他地方相當少見。

 兩點到達目的地前的鞍部(EL.490m),為步道四條進出路線的交會點,發現有車輛停放,原來內寮線從蕭家莊至此的1公里步道已開闢為產業道路,實在失去步道健行的意義。從此經石觀音線到濱海公路蕃薯寮站3.5公里,草嶺線至此4.5公里。前行為大溪線到大溪火車站5公里。再10分鐘即到達此行目的地桃源谷。此地應不能稱谷實為圓形山丘,海拔554m,立有台灣省政府雙溪水源界碑水泥樁。在雲霧中留下大家在草原上的身影,亦是另一番美景。途中遇到一群逆向的健行朋友,他們稱原為上週的行程因雨順延,沒想到今天還是下雨。此處位居台灣東北角,春冬兩季多雨,記得在雪山隧道工作時,曾有一個月下25天雨的紀錄。

此時發現時候不早,恐天黑前下不了山,故加快腳步趕路。三點到土地公廟(EL.505m)有水泥長凳可休息。三點半到蕃薯寮山(EL.456m),屬三等三角等(編號1120),此處已可遠眺北側海岸線。能連登兩座有三角點之山岳,頗感意外與滿足。四點到一處較大涼亭(EL.345m),稍事休息後繼續趕路,皆為連續的石階陡下坡,如由此方向上山定相當辛苦。下坡因石階濕滑須相當小心,雖雲霧漸開,已可俯瞰大溪海岸,但怕摔跤不敢分心欣賞。卻在途中巧遇五色鳥,又是另一番驚喜。到達大溪火車站剛好趕上六點區間車,到頭城站時發現很多乘客轉乘後來居上的自強號,我們亦如法炮製。到宜蘭站先到東門夜市祭五臟廟,才帶著愉快滿足的心情搭車返回花蓮。                                                   101.04.09 晨完稿                Ling Tsoukey-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o Micha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